第58章 鸟语(1/4)
卜商门人,或者公羊高的门人是什么样,张诚仍然无缘得见,但是和公孙尼子一席长谈,还是觉得这一场国运之战,意识形态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而百越之地,别说意识形态了,言语交流都成问题。
始皇帝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但是到了李斯的时代,统一起来的也只是书写的字体,把六国不同的书写文字,规范为李斯体的漂亮小篆。但是这事儿也只开了个头,还没有实现全天下的统一,负责这事儿的李斯就嘎了。
至于统一语音这事儿,连想都不要想。
靠着派到地方上那千把个县令就想统一天下的语言?那实属是十冬腊月去买桃——想屁吃!
别说改变楚地的口音,连改变河南地区的口音都做不到。
推广普通话这种事情,除非有全国统一的广播电台,才能让大家有机会接触标准口音。但是就算两千年后,还有人对春晚小品全是东北话大为不满呢。何况在大秦。
扶苏手里现在倒是有好几个电台,但是电台的影响现在也只能达到淮河以北地区。在楚地都没啥影响,何况百越?
百越之地据说有文字,尤其是吴越之地,文字相对比较发达,这文字是所谓的鸟篆。在秦宫档案中有鸟篆的器物、文献、翻译的内容可以参考。
但是书面语并不等于通用的交流语言,百越各地有不同的部落人居,所谓十里不同音,彼此之间交流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和中原交流了,中原的文人会称百越语言为鸟语,所谓““雕题交趾……人民鸟语”中原之地根本无法和当地人交流。
当着蒙恬和张诚的面,公孙尼子念了一段诗:
“滥兮拚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这什么?”蒙恬问。
“据说是越人的一首歌,楚人把歌词用声音标注下来,就是这样的。”
满厅的人都张大嘴巴。公孙先生您在说什么,这里面有一个词是人能听懂的吗?这是歌?
“你们学文学的人,可能听过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