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都市言情>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第406章 孔颖达去世(2/4)

第406章 孔颖达去世(2/4)

,这不仅是学术使命,更是治国安邦的大计。



    此后的七年,他带领一众学者,日夜钻研。



    书房里的油灯从未熄灭,案头堆满了批注的典籍,纸张上的字迹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遇到分歧时,他常与弟子们争论至深夜,声音穿透窗棂,惊起栖在屋檐下的夜枭。



    编纂《五经正义》的过程充满艰辛。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传承,版本众多,注释各异。



    孔颖达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去芜存菁,确立统一标准。



    以《周易》为例,自汉魏以来,就有王弼、韩康伯等大家的注本,各有千秋。



    他反复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最终选定以王弼注本为基础,加以疏解,既保留了玄学对《周易》的深刻阐释,又融入了儒家的治世思想。



    在注释《尚书》时,他更是严谨。当时流传的《尚书》版本存在真伪之争,孔颖达查阅大量古籍,结合出土文献,仔细考证。



    他发现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存在诸多疑点,但考虑到其在当时已广泛流传,且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便将其与《今文尚书》并行,并在注释中详细说明源流。



    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每完成一卷,孔颖达都会亲自誊抄,字迹工整如印。



    他常对弟子说:



    "经学者,国之根本,治学不可有丝毫懈怠。"



    《诗经正义》定稿那日,他捧着沉甸甸的书稿,眼中满是欣慰。



    这部汇集了三百零五篇诗歌注释的着作,不仅解释了文字含义,更深入探讨了诗歌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将《诗经》从简单的文学作品提升到了治国安邦的经典高度。



    《礼记正义》的编纂,则体现了孔颖达对礼治的深刻理解。



    他详细梳理了古代礼仪制度的演变,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对礼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



    他认为,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伦关系的根本准则。



    书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