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7章(1/4)

    孔黑子的“谷桑之争”很快就发表出来。

    这篇文章从“谷桑”之间的矛盾,延伸到了经济、税收、政治等诸多方面。

    在文中,孔黑子着重强调,无论什么时候,粮食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稳”永远在“富”之前。

    最后,孔黑子又引用典故,将管仲的商战,以及“重金买鹿”重新剖析。

    最后是对“神粟”这个新事物的浅谈。

    虽然当权者对“神粟”吹得天花乱坠,但是谁也没见过,谁也不知道究竟如何。

    这东西能不能当“粟米”吃还两可之间。

    即便能吃,这东西对肥力消耗大不大?

    有没有可能,种一季就要休地十年?

    有没有可能,种过这种作物的土地,未来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能再种其他作物?

    有没有可能,今年的神粟种子免费提供,但是普及开来后突然高价收费,成为上位者新的敛财手段。

    有没有可能……

    这是一篇具有极高价值的治国文章。

    几乎所有国家,在日常治国中都会遇到“种粮”还是“种桑”的抉择。

    国家耕地面积有限,必须精打细算。

    但是怎么打,怎么算?

    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现在读了孔黑子的文章才明白。

    粮贵伤民,谷贱伤农。

    种粮多了,必然导致粮价下跌,谷物贱如泥沙。

    虽然粮食可以出售给其他国家,可如果其他国家也出现大丰收呢?

    粮食筹集到一起,期间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以及合理损耗等,都是不小的花费。

    很有可能这些粮食运出去的成本,已经高于售价。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就这样消耗在毫无意义的征集、转运中。

    除了正常的人吃马嚼,还有太多的雁过拔毛。

    养肥了所有中间商,却唯独饿死了农民。

    但还是有很多国君不明白其中道理。

    为了挽回损失,他们就不断的加税,不断从百姓手中多征粮,以保障自己的利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