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84章 义利之辨: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2/12)

第84章 义利之辨: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2/12)

 “义” 作为行为准则,追求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小人则沉溺于物质利益,忽视行为的正当性。他进一步阐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承认人对利益的合理需求,但强调必须通过 “义” 的途径获取。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多次面临利益诱惑。卫灵公许以高官厚禄,前提是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毅然拒绝,践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信念。在陈绝粮时,弟子们饥肠辘辘,甚至对人生信念产生动摇,但孔子依然坚持讲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 “义” 的坚守。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赋予 “义利之辨” 强大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孟子的义利深化:人性本善的理论建构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将其与 “性善论” 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儒家义利思想的理论体系。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直言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旗帜鲜明地强调 “义” 应优先于 “利”。他认为,人天生具有 “四端” 之心,其中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本能使人们能够辨别行为的是非善恶。



    当面临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的抉择时,孟子主张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将 “义” 提升到超越生命的崇高地位。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他提出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承认物质利益对民生的基础性作用,但强调统治者应通过 “制民之产”“薄税敛” 等 “义政”,保障百姓的合理利益。孟子还以 “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批评梁惠王只关注军事利益,而忽视百姓疾苦的做法,指出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行仁义、施德政。这种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思想,使儒家义利观成为完整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二、历史长河中的义利实践:治世与衰世的镜像



    (一)汉唐治世:义利平衡的典范



    汉文帝刘恒的治国实践,堪称义利平衡的楷模。他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