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3/10)
,被后世尊称为 “亚圣”。他所处的时代,各国纷纷崇尚法家的严刑峻法与纵横家的权谋之术,致力于通过武力和谋略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然而,孟子却秉持着坚定的信念,以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非凡勇气,周游列国,积极宣扬 “仁政” 思想。在魏国,梁惠王急切地询问他 “何以利吾国”,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之策,孟子却直言不讳地回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本,方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多数统治者的认可,多次遭遇冷遇,但他始终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毅然拒绝了各国的拉拢。退隐之后,他与万章等弟子潜心着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居住的居所简陋不堪,仅能勉强遮风避雨,日常饮食也粗茶淡饭,常常难以为继,但他依然保持着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的坦荡胸怀,这种在贫贱中坚守气节、不为物质所动的精神,正是 “志于道” 的极致体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幼年经历坎坷,父亲早逝后,他随母亲改嫁,寄居在醴泉寺的僧舍中刻苦求学。求学期间,他每日的生活极为清苦,煮一锅粟米稀粥,待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搭配一些咸菜食用,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 “断齑画粥” 的典故。即便生活如此艰难,范仲淹依然手不释卷,以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自勉,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更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成年后,范仲淹踏入仕途,他始终秉持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高尚情怀。在为官期间,他积极推行庆历新政,针对当时官僚体系的弊端,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 等十项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来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然而,新政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范仲淹遭到排挤,多次被贬谪出京。即便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在邓州任上,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撰写记文,挥毫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发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浩叹,将自己超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