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AI蜂群无人机(3/14)
英特尔的22纳米工艺,是一种结合CPU和GPU的综合算力芯片,单枚芯片40TOPS。
这种芯片已经算是当下最顶级的车规级算力芯片了,但是依旧不够用。
此时研发负责人道:“经过我们的测试,整个系统至少需要1000TOPS的算力,才能够具备初步的实际使用效能,而考虑到功耗问题,那么芯片的工艺可能要达到十纳米甚至七纳米才有这个可能做到。”
徐申学想了想后道:“智云半导体正在研发EYQ3芯片,这个芯片的设计目标,单枚芯片算力是80TOPS,采用十四纳米工艺,预计年底就能够拿出样品,到时候你们可以去拿一些来测试,看看能不能用!”
“实在不行的话,那么就只能继续等待EYQ4芯片了,这是基于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到时候算力会进一步提升!”
“或许,你们可以考虑非车规级芯片,不考虑车规级的话,那么算力就可以提升更多吗,毕竟无人机是消耗品,也不需要太考虑稳定性,能用个几次就够本了。”
研发负责人道:“这个我们也在考虑,未来我们有可能在小型一次性无人机里采用,但是如今我们搞的还是大型四旋翼无人机为主,这个成本很高,作为一次性使用就太浪费了。”
徐申学看着眼前的这台大型的四旋翼无人机,这飞机本身其实不贵,也就是几万块而已,但是上面搭载的一系列感应设备贵啊。
一个高性能的激光雷达的成本都得十几万呢,这东西可比在海蓝汽车上使用的激光雷达规格高多了,也贵多了。
然后其他的各种感应器动不动也是好几万十几万的。
这种无人机,注定不可能是消耗品……光是硬件成本都得大几十万了,这还没算上研发成本呢,尤其是软件成本,这个更贵……各种数据模型的训练很花钱的。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想要在当下就做出来AI无人机,是需要付出高昂成本的。
不过即便是还不算成熟,也无法在小型无人机上使用……小型无人机的电池容量有限,无法供应系统的能源消耗。
但是在大型无人机上还是可以用的。
因此徐申学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
相对于徐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