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网游动漫>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09章 非得手撕鬼子才行?(4/6)

第309章 非得手撕鬼子才行?(4/6)

    忽的,沙汀老爷子捏着《红高粱》的稿子,操着浓浓的巴蜀口音,忽然提了一句:

    “这篇里有些描写是不是有点问题?”

    沙汀老爷子声音不是很大,但每个人都很专心的听。

    “你比如说这几句。

    ‘马上的日本人都坐得端正,腰挺直,头微仰。一张张脸都被阳光照得白花花的,分不清鼻子眼睛.’

    ‘二十几匹日本大马驮着日本兵,摆成两路纵队,水一样漫过来,但日本马队队形整齐,大马探着头,迈着小碎步子,一匹追着一匹跑’

    ‘日本兵齐刷刷举起了耀眼的、窄窄的长刀,嗷嗷地叫着,旋风般卷过来.’”

    沙汀读了几句,“这样的描写,我总觉得有点问题,是不是写的这些小日本太威风高大了?

    这些日本人的进攻怎么能像旋风?而且还是齐刷刷的举起刀,有种训练有素的滋味。”

    沙汀越说,会议室里氛围就越浓重,很多人都深以为然,点头赞同了沙汀老爷子的说法。

    毕竟江弦这种写法实在和时代相背。

    在过去,现实主义的写作里,角色一般就只有两种面孔,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好人。

    坏人就要坏的明显,要看上去猥琐肮脏龌龊。

    好人也要好的明显,要看上去高大威猛正气凌然。

    因此有了个说法叫“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嗡嗡嗡时期,文艺创作必须严格遵循“三突出”原则。

    不管电影里还是话剧里,甚至小人书上,好人都必须红光满面,高大威武。

    如今嗡嗡嗡虽然结束了,不过对文艺创作带来的影响却还像一座大山。

    像是《红高粱》之中写一个日本鬼子的外貌。

    “他们的脸都像刚从锅沿下揭下来的高粱面饼子一样,焦黄、暗红,美丽、温暖,漂亮又亲切。”

    “面容清癯,鼻梁挺拔,尖陡,眼睛黑亮,很像个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的读书人。”

    这就看起来相当的大逆不道。

    “对于沙汀同志的疑惑,我分两点来解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