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高粱红了”(2/5)
我就是再喜欢这稿子,也不能让你言而无信啊。”见张守仁已经说这样的话了,江弦便点头答应,“那这稿子老张你就拿去看看吧,刚好给我提上点修改的意见。”他对张守仁比较放心,相信张守仁能够“体面”。当然了,如果他不想“体面”,那江弦能领着《人民文学》的编辑去让他“体面”。更何况,江弦不介意给张守仁看稿子。他总觉得,给张守仁看稿子,能收获一些东西。上次把《高山下的花环》拿给张守仁,对方就很细心的给他指出了‘的’与‘得’的不同用法。江弦帮着张守仁一块儿,把散落一桌的稿子全都整理起来。清一色的大绿格子稿纸。张守仁一看,“怎么又是人文社的稿纸?”在他记忆里,不论是《高山下的花环》的手稿,还是江弦所写的创作谈,似乎都是用的这种稿纸。“他们的稿纸好用,我对这种稿纸情有独钟。”江弦笑着解释说。张守仁抹抹鼻子,心领神会。他是当编辑的,有些作者喜欢“贪污”稿纸的事情自然清楚。人文社算是摊上了个江弦。俩人整理出厚厚一沓手稿,摞一块儿大概有十多公分,不到300页的样子。张守仁心里一算,大概是十二、三万字左右。“一部中长篇?”他看了眼手稿的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名字——《红高粱》“高粱.”张守仁喃喃念了一句。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可以说对高粱充斥着感情。众所周知,咱们国家经历过紧衣缩食的日子,加上一些别的事情,让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高粱这种高产量作物就成了老百姓桌上的常客。因此高粱在老百姓的心里还有一个别名:救命粮!张守仁把《红高粱》这个名重复念了几遍。看着这个名,一片充斥着乡土气息的红高粱地顿时出现在张守仁的脑海中。“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颤,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