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第一个猜出谜语的人(5/6)
对语言学知之甚少。
后者则是隐喻江弦天赋惊人。
其余就不再一一解析了。
一个风趣的小故事,表达进了雷达读过《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后的全部感受。
“文学评论居然还能这么写的?”江弦颇感奇异。
他给钢笔吸饱墨水,握着笔,稍作构思,刷刷往下写去。
北影厂的厂长王洋找到江弦,他那个拍摄“中国文学”纪录片的想法,在王洋的帮忙争取下,上面终于松口,批准尽兴拍摄,还给批了1000块的巨款。
江弦勉强接受这样的结果,相比于这笔资金,这支拍摄许可的令箭反而更加重要。
还是那句话,摄像机、打印机这都是受国家管控的。
“中国文学”纪录片剧组正式成立,成员就他一个人。
回到虎坊路15号,江弦去找了一趟蔺兴汉,托他帮忙,请了王扶林执导这个纪录片,摄像、灯光、录音也都先用《三岔巷劫案》的人。
和这会儿所有的单位一样,央视也在改革,尤其是蔺兴汉这个电视剧部,穷的叮当响,为了活下去,今年试着搞起了承包法,倡议大家自己想办法出去接活,收入百分之三十交上来,百分之七十自己分。
所以江弦这么一招呼,一帮人还挺兴奋,热情的答应下来。
之所以请王扶林,是因为江弦要用进口彩色胶片拍摄,而不是黑白。
这会儿国内电视剧都是黑白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正是王扶林的《敌营十八年》,而且实景拍摄这方面他有经验。
国内从来没有人拍摄过纪录片,第一部是吴文光拍摄的《流浪京城》,吴文光由此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
一千块肯定不够,江弦自个儿又垫了一千进去,王扶林一算,紧着点用,够拍35分钟的了。
“那咱就先拍一集。”
草台班子匆匆搭建出来,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这次拍摄有王扶林这个团队帮忙,下一次呢?
江弦这片子肯定是要长久的往后拍摄,也就一定要攒出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人。
夜里,他坐在桌前,把每项工作都列出清单,然后握着笔,把对应的人选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