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第一个猜出谜语的人(3/6)
“德宁老师,你说。”
章德宁笑笑,“能不能给铁生这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以你的影响力,这篇评论一发,铁生这篇一定能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文学评论?”
江弦想了想,没急着答应下来,有些顾虑道:“我这个人很少写文学评论,恐怕不如真正的评论家那么专业.”
“你先写写试试。”章德宁面带期待之色,“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最早接触到这篇的人,说说自己的见解,能写的有多差?”
“那我试着写写。”
江弦答应下来,写文学评论在他看来倒也不算是太难的事,而且日后随着他地位的提升,难免会有这样的事找上门来。
在写之前,他先研究了一下别人的写法,研究的也是一篇他很熟悉的
——《许三观卖血记》。
自从上月发表以来,对于《许三观卖血记》的讨论热潮就没降下去过。
王扶上次来给他送读者信的时候,就一脸兴奋的告诉他,发表《许三观卖血记》的《人民文学》12月刊销售量相当喜人,已经加印了八十万份,目前销售量一百八十万册。
虽然这也只超出他们首印量八十万份,但在这么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成绩的情形是极少见的。
而且12月刊只发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独稿,这一百八十万份的销量,可以说完全是江弦一个人的号召力。
这般盛况,几乎不输几年前《文汇报》的《伤痕》了。
江弦是忍不住想,这个销量如果不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行,而是出版,得赚多少稿费?毕竟他们杂刊没有印数稿酬。
而且这次发表,对今后《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也会造成很大影响,这也是传统文学刊物后来逐渐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转头想想,既然换来了《人民文学》首次完全刊发这项荣誉,他也能勉强接受,就不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许三观卖血记》销售如此盛景,文学评论界自然不会太安静。
江弦先是在这一期《上海文学》上,看到了茹志鹃的文学评论《从月亮到卖血——“读许三观”》。
她是结合着《琉璃月照铜钱街》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