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网游动漫> 1978合成系文豪> 第193章 50年代的儿童文学(5/7)

第193章 50年代的儿童文学(5/7)

  惹得和他住一块儿的蒋子龙都咂舌惊叹,“这是怎么?还把自己给写哭了?”

    “难免的代入其中。”江弦轻笑一声。

    蒋子龙来了兴趣,“能拜读一下么?”

    江弦也不介意,把手上的稿子递给他。

    他没写多少字,蒋子龙花了不到十分钟便悉数读完,放下稿子,眸底闪烁着感动的光,唏嘘不已。

    “要不是亲眼看你写出来,我真要怀疑这是不是你写的东西,怎么能把小时候的事儿都写的这么好?”

    江弦一脸平静的解释,“也是今天大家在一块儿玩,让我又回忆起了小时候的那份纯洁友谊,这趟北戴河,我可真是来着了。”

    蒋子龙又把视线汇聚在这篇稿子上,再读一遍,仍觉喜爱不已。

    “50年代,写这个年代的,都是些反思文学,恐怕没人会像你一样写儿童文学。

    算起来,我倒是和你写的这个主角差不多岁数,那会儿我也不大,早晨五、六点就要背着粪篓子,起床到大街上捡狗粪,还薅草、拾柴火、拾麦穗、焖地瓜”

    蒋子龙这个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拉着江弦不让他睡,一个劲儿的分享着儿时的事儿,美名其曰给他提供写作素材。

    那会儿过得也不是多好的日子,但如今讲起来,满脸都是欣喜和怀念。

    人会下意识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一提到童年,总是美好到说不尽呐。

    此后几天,学员们三五成群的在北戴河乱逛,彼此关系又拉近很多。

    江弦一边写作,一边出去玩,保持着每天都写个四千字的速率。

    北戴河无忧无虑,文学界对《米》的关注却在不停发酵。

    《米》这部独特而老辣的意识流插入,可谓是惊涛拍岸。

    要知道,随着80年代的开启,现代派在中国逐渐出现形态,一是以王濛代表的“意识流”,二是以宗璞为代表的荒诞派。

    70年代的最后一年,以及80年代的最初几年,正是“意识流”加快步伐的几年,一篇篇意识流文学作品好似“集束手榴弹”般连续发表。

    而江弦这篇《米》,无疑让他走到了所有作家们的最前沿。

    《文艺报》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