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网游动漫> 那些年,我在下面兼职的日子> 第868章 同济李庄渊源(2/4)

第868章 同济李庄渊源(2/4)

不再次迁往昆明。



    1940年7月,由于倭军对昆明的轰炸日渐加剧,同济大学学生在一次日军空袭中当场被炸死;



    眼看局势持续恶化,根据全校师生的意愿,同济大学高层决定离昆迁川。



    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和最高当局同意,同济方面向叙府(今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同济大学校友钱子宁拍发电报求援;



    请他在宜宾与泸州一带为同济大学找寻落脚之地。



    钱子宁,浙省绍兴人,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学德国柏林大学;



    德国学成先进的造纸技术后,归国就开始集资办厂造纸。



    后战事兴起,中元造纸厂沿长江内迁至叙府落脚,继续从事生产;



    钱子宁得知母校师生正处于敌人炸弹带来的死亡威胁与精神煎熬中,立即奔波忙碌起来。



    当时的宜宾已是人满为患,从沪市、武汉、长沙一带内迁的机构人员特别多,几乎到了难以驻足的地步;



    同济大学人多,根本不可能再安插进来。



    后通过朋友探知,下游的泸州比宜宾情况更为糟糕,几乎无立足之地,根本不能考虑;



    于是,同济大学的命运就只能维系在宜宾与泸州之间狭小的沿江一线。



    可惜,当地官僚和士绅不肯援手相助,其公开的理由是“小庙供不起大菩萨;



    这么多‘下江人’拥到这个江边小城,会给当地社会造成动荡,治安无法保证等等。



    其实不肯相助的真正原因是,当地上层官僚不乐意多事,只想多捞钱、少费劲;



    而下层的当地士绅,则怕“下江人”到来后,哄抬物价,影响他们的收入,因而拒绝。



    钱子宁派去的人被拒绝个灰头土脸,只能找家饭馆借酒消愁,一个新的机缘来临了。



    只见酒馆走进两个50多岁的中年汉子,双方一照面,当即打起了招呼;



    来者是李庄镇有名的士绅王云伯和罗伯希,他们十几年前就有交情,如今在此偶遇,自然感到格外亲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