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徐庶(2/5)
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徐庶前去见刘备,向刘备自荐,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乃是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可以见,但不能委屈他来见您,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于是刘备前去拜谒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得相见。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后,刘表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派兵来征讨。刘备听说以后带领众部向南躲避。徐庶与诸葛亮同行,被曹操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曹操以徐庶的母亲为筹码,要求徐庶归降自己。徐庶于是辞别刘备,指心自陈。徐庶说自己本来想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但是母亲被曹操挟持,自己内心慌乱,没法一心一意辅佐刘备,所以自请离去。刘备也体谅徐庶作为人子之心,放徐庶离去。于是徐庶投奔到了曹操处。随后诸葛亮追随刘备离开,徐庶和石韬投奔曹操。黄初年间,徐庶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几年后,徐庶病逝。有碑留存在彭城。徐庶故事主要由“行歌自荐”“败曹仁”“辞刘归曹”以及“走马荐诸葛”四部分组成。与史实相较,《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故事虽有历史的影子,但多数却是后人的附会与想象。如“行歌自荐”在《三国志》中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辞刘归曹”虽有史实为据,却非被程昱伪造徐母书信骗归,而是徐母在随刘备大军逃亡途中被曹操军队捉获,徐庶不得已而归曹。至于“走马荐诸葛”一事,则想象大于事实,因为徐庶是“见先主”后不久即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根本没有所谓的“走马”再荐一说。徐庶虽在中的戏份不多,但其却是开启诸葛亮传奇人生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徐庶在中尽管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的,但其形象本身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行歌自荐”蕴含古代底层知识分子积极出仕的心态,“辞刘归曹”表现出一个人在“忠”“孝”之间何以走不出悲剧的选择怪圈以其思考,徐庶身上表现出因坚守美德而陷入两难造成的浓重悲剧色彩。徐庶故事体现的人生难题,提出但无法解答,但徐庶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