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织圣黄道婆(2/5)
婆的贡献有多大。黄道婆逃离家庭后,听说了海南的风光。特别是听说崖州盛产棉花、棉布,心中非常向往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黄道婆以前用手剥棉籽,剥得脱指甲,很想去看看海南崖州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于是,黄道婆跟随船夫一路来到海南崖州。黄道婆来到崖州一看,确是另有一番天地。并且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友情,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黄道婆更是爱不释手。黄道婆在崖州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了。一年春天,黄道婆在地里种棉花,抬头看见一群大雁结队向北飞去,顿时勾起了她的思乡之情。可恨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兵荒马乱,只能远离乡井。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是该回去看看家乡了。黄道婆主意打定,告别了黎族姐妹,回故乡来了。黄道婆回来后得知,元世祖全国征收棉布,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黄道婆回到家乡免不了和亲人畅叙旧情,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来了。黄道婆请来木匠,决定先改进轧棉籽的办法。崖州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木匠按图加工。三天以后,黄道婆来找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黄道婆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五颜六色的棉布,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在黄道婆回来之后,当时纺织技术已经在当地流传开了。”“但是技术非常的落后,所以她就把自己在海南岛学到的技术都教给了她们。”“黄道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由此,黄道婆首先改革了擀子工序。”“她先去了解之前人们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黄道婆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