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31章 明代:阳明心学(3/8)

第331章 明代:阳明心学(3/8)

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通过努力学习实践,把空空如也的内心不断填满。”“王阳明另辟蹊径,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景象、原理、机理、道理都已与生俱来植入了人心。”“人为什么知道甘蔗甜?知道花香?味觉与生俱来。”“比如伱如果说王阳明不会开车,他肯定不答应。”“他会说开车的技术早已深藏在他的内心,他会驾驶,只是驾驶的技术有待通过实践来激活。”“王阳明的意思不是要把自己本没有的驾驶技术从外界学过来,而是要把自己已有的驾驶技术激活。”“比如,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激活驾驶技术。”“而猪不可能会驾驶,因为猪心里没有预先设置这项技术。”“朱熹则不同,他断定人的内心一开始完全是空的。”“人要成长,要增加认识,就要将外界的知识和技能搬进内心。”“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进行了实验,亲自去格竹子的原理,格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格出什么原理。”“王阳明认为人自己本身就具备了所有东西,只要去伪存真,只要通过实践激活,只要把不好的移出去,留下好的,留下良知,最终能成为为圣人。”“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东西的,但是如果蒙上了灰尘,就无法照出来。”“这时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崇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和朱熹的程朱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所强调的知与行的关系涉及到心学和理学的辩证。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圣贤论述的重点议题。儒家学者都知道知与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一直都是将二者分开,各自论述。儒家学者普遍认为学问是知,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可以用做红烧肉来打个比方。理学认为,做红烧肉的第一步是要先看菜谱。毕竟菜谱是大厨写的,肯定是没错的。需要多少肉,切多大的块儿,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肉,调料的比例等等。先把所有环节都弄明白,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做。而心学认为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的,直接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比如第一次做完发现忘了放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