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首席谋臣荀彧(2/9)
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劝进曹操加九锡的议论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刘氏宗庙社稷已然沦陷。这种悲痛时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会感到悲痛万分。而荀彧显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无法抑制自己内心良心的谴责。因此就算是死,荀彧也不能当做看不见曹操的行为。其实说起来,荀彧的过错,是委身曹操而为他多加谋划。荀彧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终不愿附和,并且以忠义之说劝谏曹操。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节。但是,荀彧忠于汉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如此忠于汉室之人,要是能为他所用,匡扶汉室的把握也会大得多。“荀彧,字文若,颖川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在当时很有名气。”“荀彧年轻的时候,南阳名士何题非常认同他的为人,评价荀彧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人才。”“公元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等物品。”“董卓之乱时,荀彧弃官归乡,并对乡亲们说。”“颍川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每当天下发生动乱,这时常常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请乡亲们马上离开这里。”“但无奈的是,乡亲们留恋旧土不愿离去。”“这时身为同乡的冀州牧韩馥派人来接荀彧,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之后董卓派人抢掠各地,一直到颍川才返回,而荀彧留在颖川的同乡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杀。”“然而到达冀州后,袁绍已经取代了韩馥的职位,见荀彧到来待之为上宾。”“荀彧的弟弟和同乡郭图等人都收到袁绍的委任,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于是191年投奔了曹操,这一年荀彧29岁。”“曹操非常高兴的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杨坚:荀彧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两人都是辅佐国家朝政的经世大才。他熟读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有重点提到对荀彧的评价。陈寿说道,荀彧清高优秀,通达文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对人对事的洞察和预见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兴汉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实现。虽然陈寿对荀彧的评价趋于正面,但他并不认可陈寿对荀彧的评价。在他看来,荀彧为了匡扶汉室,辅佐曹操称霸北方是不得已而为之。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乱之时延续汉室宗庙,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曹操既然成就霸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