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9章 中都凤阳(1/4)

第9章 中都凤阳(1/4)

    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十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



    这句话说的就是明中都的盛况。



    老话说的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老爷子穷苦出身,历经艰难,九死一生才打下这江山。



    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之君,这自然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免不了要衣锦还乡。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体现出衣锦还乡的排面。



    朱元璋想到了,身为凤阳人在凤阳建都,那自然是天底下最长脸的事情了。



    其实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认为凤阳龙兴之地,有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有长江淮河两道天险,而且水路交通非常便利。



    其次,朱元璋始终认为金陵偏于一隅,而且历代王朝折数不久,所以对金陵有一定的忌讳。



    曾有大臣对他说,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所以一定要在中原立都。



    凤阳虽然不完全是中原,但是也是在江淮腹地,位置相对南京来讲也是更偏北一点,算是一个折中的做法。



    结果这个想法遭到刘伯温等人的反对,他认为凤阳地盘太小,不具备成为都城的实力。反倒是应天依山傍水,是历朝古都,作为新朝都城再合适不过了。



    最终从大局考虑,朱元璋选择定都应天。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朱元璋对此始终是不满意的,迁都的想法始终环绕在心中。



    后来考虑到应天太靠南方,不利于统治北方,设立凤阳为中都,可以有效对北方进行控制,其实是有迁都凤阳的打算。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在自己的老家凤阳修建中都,由李善长主持营造工程,洪武六年,宫墙,皇城基本建成,洪武八年四月,下令停工,放弃修建,给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其实另有说法。



    同年八月,朱元璋再次下令,继续修建,直到现在洪武二十四年依旧在逐步完善中。



    二十多年间,一座与应天规模一样的皇城拔地而起,甚至比应天的皇宫还要大,还要奢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