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等待上映(2/6)
本,并进行比稿,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获得观众反馈,去做进一步修改。
这样的编剧,虽然是新人,却是身经百战历练出来的新人,对任何平台和影视公司来说,都是香饽饽,谁都想争夺。
如果陈寅不自己直接管理或者是公司有一个部门直接管理和服务这批人,而是把他们分散放到各个制作团队的话,那他们对于公司的归属感,肯定会弱于对这个团队的归属感,尤其是那个团队的老大如果懂得收买人心,回头一个人走,全部都愿意跟着走——
所以,陈寅现在对于公司的项目,要么是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有了一个好项目,需要找人开发,自己组建团队,然后从公司里找编剧,公司里没有合适的就去外面找;要么,就是剧本中心制,因为公司自己的编剧会产出很多的剧本,一旦评估合格,可以推向市场,这个时候,陈寅就会把剧本优先提供给公司的制作团队,由他们竞标,如果没有团队给出满意的制作方案,或者是没有人愿意做,公司再从外面去找人搭建剧组。
多向的选择,可以确保核心的创作人长时间地、捆绑式地跟一个制作团队合作。
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固定的、不变的,就只有灵河这家公司。
-
实际上,陈寅也完全有别的办法让这些人离开公司的成本变大。
比如跟还是新人时期的他们签订长期合同,十年起步。
但是,因为陈寅摸清楚了陆严河的性格,知道他的行事作风,所以,陈寅没有在公司搞这一套。
说白了,陆严河实在是太能赚钱了,所以,金额数字大小对于陆严河,真还不是灵河的第一目标。
他不是嘴上说得漂亮,他是真正地在每一个时候、每一件事上,都充分地身体力行,对公司的生态建设、长远发展,远比眼前短期的利益看得重。
因此,他也从来不以短期的利润收入来考核陈寅和徐天明。
很多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那些同样看到了生态建设和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老板,是既要又要,这些要有,眼前的利润也得有。
陆严河是真的可以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当然,这也跟灵河前面几年,基本上都是“无本经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