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立规矩(2)(3/9)
过了一会,苏辙才拜道:“奏知陛下,朝廷之制,中书舍人,为外制词臣,受君命、依王言而草吏、工、礼、刑、兵、户六房词头……依先帝之制,中书舍人,若觉事有不当,或除授非妥,许封还词头。”
赵煦听着,笑着问道:“是吗?”
“朕却怎么听说,朝中有人言:‘中书舍人,乃是阁老’还有人说什么‘中书舍人笔乃是五花判事,能判人生死’云云……”
说到这里,赵煦就戏谑的问道:“两位‘阁老’,且来与朕解释解释……”
“这中书舍人是怎么做到判人生死的?”
苏辙、曾肇闻言,身体都在颤抖了。
虽然说所谓‘阁老’、‘五花判事’,都是故老相传,传下来的说法。
但,天子却将之放到今日殿上,公开来讲。
等于是在指责,他们两个借着中书舍人的权力,随心所欲的要挟、为难他人。
而大宋的中书舍人们是有前科的。
过去,两制大臣(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给人写词头,是要收润笔费的。
尤其是知制诰(中书舍人的前身)!
因为其面对的是州郡官员,好多都是微寒出身,于是可以随意拿捏。
中书舍人的‘阁老’、‘五花判事’的威名,就是这些官员们的斑斑血泪铸就的。
如今,明面上虽已罢去了润笔费的规矩(王安石办的)。
但,润笔费真的消失了吗?
苏辙与曾肇,听到殿上天子的指责,都是战战兢兢,不能发一言。
因为这事情,是不能解释的。
首先,阁老、五花判事等等都是中书舍人的外号,而且在汴京城中,乃至于官场上,人尽皆知。
而过去知制诰们为了拿润笔费,故意刁难官员的事情,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普罗大众都是记得这個事情的。
其次,和天子争辩,就算争赢了,又能怎么样?
恐怕,只能是罪加一等!
而张方平、苏颂这两个当过翰林学士/知制诰的老臣,也都是低着头,不敢发一言。
比起苏辙、曾肇,他们两个可都是光明正大的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