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九章 宋用臣的密报(3/5)
只是拜为门下侍郎的制词。
……
赵煦戴上了保暖的围巾,穿着暖和轻便的裘衣,走在渐渐出现了冰棱的御花园中。
现在,宫中已经只有松柏还能看到绿色了。
“司马公已经谢恩拜辞……”石得一蹑手蹑脚,到了赵煦身边。
“嗯!”赵煦点点头。
然后他回头对石得一问道:“天气越发冷了,宋用臣那边如何了?”
“正要奏知大家,宋宣政今日刚好有奏报入京!”
说着就将一封用火漆封好的密报,送到了赵煦手中。
赵煦接过来,找了个避风的回廊,将密报拆开,看了起来。
宋用臣如今,一般是七天或者十天,对汴京报告一次。
既报告进度,也报告地方情弊。
把东流道沿线的官吏们的作风、行为以及民间评价,报告赵煦。
这一次也是一样。
宋用臣首先报告了河北的气候,入冬后,河北还没有下过雪,京东路也是一样。
所以黄河至今还没有冻结,偶尔能看到些浮冰。
宋用臣对此很担心,请求赵煦和两宫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赵煦看到这里就点点头,北宋的气候就是这样的,变化莫测。
有些年份很冷,有些年份又可能是个暖冬。
譬如今年,汴京城迄今也都还未下雪。
汴河的流量,虽然减少了很多,可依旧还在通航。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尤其是考虑到今年河北下过暴雨,没有冰雪的严寒,很多地里的虫卵,都可以活到明年。
这样一来,明年的粮食收获,就可能受到影响。
这就是农业社会的悲哀。
抗风险能力太差,气候稍微一变动,引发连锁反应,常常让农民措手不及。
这也是青苗法,能长期存在的原因。
有了青苗法,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就提高了好几倍。
不至于,稍有减产,就得卖地卖房,沦落成流民,只能去城市讨生活。
可现在的大宋手工业,还无法养活大多数人!
“恐怕明年,登莱的